斑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

该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一种斑点叉尾鮰的新型细菌性传染病,危害极大,从2004年被发现至今,已经连续几年造成了斑点叉尾鮰严重死亡。

症状:

发病初期病鱼表现为游动缓慢,靠边或离群独游,食欲减退或丧失,病鱼垂死时出现头向上、尾向下,垂直悬挂于水体中的姿势;鳍条基部、下颌及腹部充血、出血。随病程发展鱼腹部膨大,体表出现大小不等的、色素减退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褪色斑;剖解病鱼,发现腹部膨大,肛门红肿、外突,有的鱼甚至出现脱肛现象,后肠段的一部分脱出到肛门外,剖开体腔,腹腔充满大量清亮或淡黄色或含血的腹水,胃肠道内没有食物,肠腔内充有大量含血的黏液,肠道发生痉挛或异常蠕动,常于后肠出现1-2个肠套叠,部分鱼还见前缩进入胃内的现象。肝肿大,颜色变淡发白或呈

病原:

嗜麦芽寡养单胞菌

流行季节与温度:

发病水温多在16℃以上,以3-5月高发。

防治措施:

预防:加强饲养管理,选育健壮抗病力强的优良斑点叉尾鮰苗种。鱼苗、鱼种下塘前可按每立方米水体5-10mg浓度的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5-15分钟。

治疗:采取药物外用与内服结合治疗。氟哌酸、氧氟沙星一次量均为每千克体重10-30mg,制成药饵投喂,每天2-3次,连用3-5天;外用聚维酮碘溶液,一次量为每立方米水体1-2g,全池泼洒。

声明 来源:通心粉社区 作者:通威股份

季节高发症状

Copyright © 2017 通威www.tongwei.cn 版权所有蜀ICP备 05002048号